
鄒偉德
興旺德寶軒
地址:長沙高橋大市場文體用品城1棟11-13號
電話:

琴、棋、書、畫、詩、酒、花,一直以來被列為世間大雅之事。吟詩作對、彈琴博弈、寫字作畫、種花藝草,這是中國式的雅致。
筆、墨、紙、硯,承載著了中國文人無盡的浪漫情懷與功名利祿,也承載著創二代鄒偉德二十年的成長歷程。
毛筆之鄉走出來的創二代
1985年生的鄒偉德,與文房用品有著不解之緣。他的老家位于江西進賢縣的文港鎮,是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,被譽為“華夏筆都”,當地出產的文港筆,更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毛筆傳承技藝。

在父輩手中,鄒偉德他們家主要做的是文體用品,而他主要負責銷售,從那時候起,鄒偉德就時刻留心觀察行業的發展變化。浸潤行業多年,又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,使他對這個行業的當前和今后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,為他以后的突圍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一手傳承,一手開拓
2006年,鄒偉德正式從父親手中接棒,那時候的他才21歲,但是已經跟著父親在文體用品行業摸爬滾打了好幾年。
說起和父輩經營的不同之處,鄒偉德說:“父親走南闖北,經歷過很多風浪,做生意注重求穩。”而他則更加注重創新發展,他認為,一味求穩會丟掉無限的可能,最后可能會把自己困住,時代在不停地變化,做生意也必須要破除一味求穩的保守心理。

所以在接手后,鄒偉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轉型發展,從文體用品開始做文房用品,后來又引入美術用品,“書與畫,素來就關系匪淺,有著書畫同源之說。”當時,業內并沒有這種將兩類產品融于一體的做法,鄒偉德率先將這兩者結合,用他自己的話說:“結合起來之后效果奇好!”
但難題也隨之而來,從一開始的文體用品,到自己并不熟悉的文房和美術用品,資金從哪里來?客戶從哪里來?一切都要從零開始。為此,鄒偉德親赴全國各地引進貨源、跑遍各個學校拓展客戶群體、不斷總結調整產品結構,經過2年的時間,他終于站穩腳跟,成功轉型。

回想起這一段“創業”時光,鄒偉德感慨萬千:“雖然辛苦,但是從未想過要放棄。”他回憶道,當時,他特別想要拿到著名的大千紙業的代理權,從2014年的時候,每年都給廠家打電話,后來又每年登門拜訪,以至于大千紙業的老板每次見到他,第一句話就是:“你又來了!”
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。得益于鄒偉德數年如一日的堅持與不放棄,大千紙業最后被他的真誠、堅定以及優秀的銷售能力所打動,歷經5年,終于在2019年拿下了大千紙業的代理權。但同時,也給他定了一個目標,一年時間必須完成指定的銷售業績。最后的結果是,鄒偉德不負眾望,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,便完成了一整年的銷售任務。
除了轉型發展,鄒偉德做出了的第二大創新舉措,就是開創自有品牌——德寶軒。德寶軒的毛筆,全部都是由自己純手工制作,所有的制作原料、工藝流程、技術標準等,都承襲于鄒偉德的老家文港毛筆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藝,在業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。

“將一個品牌從無到有,呈現在消費者面前,并得到認可和好評,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。”鄒偉德在談到“德寶軒”的時候,言談之間充滿了自豪。
許多人對創二代存在這誤解,認為他們只是從父輩那里傳承了財富,但是鄒偉德認為,這個傳承,首先是精神的傳承,一種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吃苦精神和“誠信第一”的基本準則。
鄒偉德雖然一直力求創新與突破,但是信譽仍然被他擺在第一位,在他看來,創新和突破是注入新鮮血液,誠信則是立業之本。從“德寶軒”的取名就可以看出,“先立德,再做事,這是我們做生意的準則。”許多消費者也因此都慕名而來采購。
不放棄,是成功的必經之路
從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,到現在成熟穩重的商業精英,褪去了年輕氣盛,我們看到了鄒偉德性格上的閃光點:理性、堅持、不放棄!
回想起多年以來的商海浮沉,鄒偉德認為自己的變化是巨大的。專業知識的豐富、經營經驗的積累、商業思維的提升,以及自身心態的轉變。“我原來從來不會聽別人的,現在學會了聆聽。”就像經歷過驚濤海浪之后,一切歸為靜水流深,背后蘊藏的是大胸懷、大智慧。

從鄒偉德身上,我們看到了老一輩創業者與新的接棒者之間的傳承與突破,薪火相傳,生生不息。
在高橋,像鄒偉德這樣的優秀創二代還有很多,他們有一些兒時便跟隨父親在高橋扎根,在這里長大、上學、成長、進入社會,他們是高橋的新生力量,高橋因為他們煥發出勃勃生機,未來,他們也必然會是高橋創新發展的持續動力。
